阅读历史 |

第三十七章 北莽女皇与云州鼎器(1 / 3)

加入书签

“柳清疏连渡三次雷劫!”紫金车辇中,姜离眉头一挑,十分惊诧。他神念积累深厚,异于常人,成就鬼仙之日,就已拥有直接渡过一重雷劫的实力,却直到今日,也不敢保证自己可以一蹴而就,直接横跨三个境界。不过回想景皇曾言,说柳清疏曾是六次雷劫的鬼仙大能,倒也不觉得太过意外。“姜离,你不要觉得这是好事!”柳洪烈愁眉不展,长长叹气,“那日的景象,我没有亲眼见证全部,但随清疏一同出游的侍卫、仆役却目睹了整个过程!“清疏于雷池中经历雷力洗礼,阴神曾经变幻出很多种截然不同的形态,惟妙惟肖,我怀疑那是她前几世的身份!”柳洪烈说到这里,神情也变得更加凝重起来。他不再说话,而是伸出手指在地板上缓缓书写一个名字来。北莽女皇!“嘶”姜离眸光一闪,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,有些惊愕的望向柳洪烈。“这是清疏横渡雷劫时,阴神离体后,第一次幻化出的形态!”柳洪烈苦笑道:“那日随清疏出游的家臣仆役中,有几人擅长绘画,将第一次变化时的形态亲手画出,就是上一代的北莽之主,朝廷珍藏了很多九州势力首领的画像,甚至很多老臣都见过北莽女皇!”“此事,可有外人知晓?”姜离问道。“不曾!”柳洪烈摇了摇头道:“那日清疏横渡雷劫过于突然,很多人尚未有所反应,清疏已然升入高空,被雷力包裹,阴神幻化的很多种形态,都模糊难辨,当盛京城内的很多大人物赶到时,清疏已经渡过第三次雷劫了,他们见到的是清疏的最后一次阴神变化!”“柳侯爷担心,柳清疏前世为北莽女皇的真相,会被景皇发现?”姜离心中了然。阴神尸解转世,与真正的轮回相比,只是保存了上一世的记忆,但之前的所有因果、宿命、牵连,理应全部割舍。柳清疏曾为六阶鬼仙,数次尸解转生,必能斩断前世一切。一般而言,就算她上一世是北莽女皇,也不会影响到这一世,更何况而今的北莽早已式微,莽民大半被大周所得,距离覆灭已不算远了。唯一存在的隐患,便是北莽女皇与大周第二代君主武皇、第三代君主文皇之死有关。七十年前,北莽女皇横空出世,以一己之力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北莽诸部,更以古传道者身份在九州游历,在此期间与大周第二代君主武皇结识。两人曾短暂同行,其间发生过什么,并无外人所知。但数年后,北莽大军伪装周军通过北境长城,突入大周腹地,掠劫大周钱粮马匹兵器不计其数,凭借的就是武皇的一件信物!武皇因此大怒,孤身入莽,与北莽女皇大战于北莽第二王庭附近,最终同归于尽。两人尸骸、阴神,也被北莽女皇的云州鼎器一同镇压。大周三代君主文皇,武脉绝顶,为寻其父武皇尸骸与云州鼎器,也曾发起过北伐之战。御驾亲征,一路突进,势不可当,一力镇压北莽八大王族。最终在北莽第二王庭附近,发现云州鼎器及两皇尸骸。文皇大喜,试图收服云州鼎器,却在关键时刻被一道从天而降的恐怖力量劈中。文皇为求自保,将刚刚认主的鼎器祭出,却被天降之力斩碎鼎器一耳。文皇被余力波及,肉身几近崩溃。云州鼎器也灵性大失,气运溃散天地,被从天而降的力量打入地底深处。数千里之外的云州大地,因此发生巨变,地覆山倾。北莽女帝沉眠的阴神被惊动苏醒,卷起被斩断的鼎器一耳,自此远遁,不知所踪……文皇经此一劫遭受重创,无力指挥,北伐大军溃败,返回盛京后不久,便郁郁而终。若景皇欲为两代周皇之死清算,的确有可能对柳清疏出手镇压。“我确实担心清疏上一世身份,会被圣上所知,不过这只是我来找你的原因之一!”柳洪烈道:“那日清疏渡过雷劫,惊动圣上,所有曾经目睹此事之人,都被下旨保密,不许外传,因此知道的人并不算多。“清疏也被圣上请入宫中,由钦天监出手,帮她安稳连续升境的神魂,但不知为何缠绕在她阴神上的阴煞之力,并未因她渡过雷劫而彻底断绝,反而再次出现愈发强大,便是我也难以帮她炼化驱逐了!”“清疏阴神外的阴煞之力,或许与她境界提升有关,境界提升越高,阴煞之力反而更加浓郁!”姜离想了想道。中古时代后期,天道规则改变,境界压制下,六次雷劫境界的鬼仙不被天道所容,若想存活下来,必然要施展一些非常手段。柳清疏阴神内蕴藏的阴煞之力,以及她一直不曾复苏的前世记忆,多半都原因于此。“姜离,虽然清疏自晋升三阶鬼仙至今,再未陷入过癔症的状态,但难免她今后不会发作,而且一旦她前世记忆复苏,怕会陷入更深层次的混乱,对你不利!”柳洪烈说到这里,下意识的遥望了一眼皇宫方向,声音艰难道:“此外,由于清疏阴神缠绕的阴煞之力过于强烈,已然影响到了肉身,除非阴煞之力尽除,否则终生都无法诞下子嗣了!”“原来这才是景皇要为我赐婚的原因,真是好算计!”姜离冷冷一笑。他身为实权藩王,可世袭罔替,但册立世子,依然要得到周皇与钦天监的考核准许。若正妻王妃不能诞下嫡子,纵然平妻与妾室为他生再多的儿子,也可以被景皇和钦天监以非嫡身份拒绝册立。加之他体魄被废,寿元无多,随时都有陨落的可能。一旦身死,安莽城偌大的基业,很快便会重归大周。“姜离,圣上身为大周皇主,自有他的考量,毕竟以往朝代强臣篡权、把持朝政之事,屡见不鲜,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